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冯源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小小的苔藓,让清代大诗人袁枚看到了生命的力量,不过在植物学家看来,诗人犯了一个错误。
东亚小金发藓(上部为孢子体下部为配子体)。照片均由王强提供
“‘苔花’不是花,”国际苔藓学会会员、中国苔藓植物学会会员、浙江省自然博物院副研究馆员王强介绍说,苔藓不会开花结果,而是用孢子有性繁殖或者无性繁殖的。“袁枚看到的,是苔藓植物成熟的孢子体或者雌雄生殖器。它们非常漂亮,所以被古人误以为是花。”
亨氏扁萼苔琥珀化石
王强说,苔藓植物由配子体和孢子体两个部分组成,配子体分假根、假茎、假叶,成熟后的雌雄生殖器官能够产生精子和卵子细胞,精卵结合受精后,发育成孢子体。孢子体不能独立生存,需要在配子体上生活。
但是,诗人对苔藓生命力的赞颂也得到了植物学家的肯定。王强说,苔藓是大自然的拓荒者,是一类先锋植物,除了海洋外,高山、河流、沙漠甚至在南极,都能找到它们的踪影,“在一片贫瘠的土地上,苔藓是拓荒者,它能分泌一种酸性物质,促进岩石变成土壤。它们新老更替,也使土壤变得肥沃起来。”
王强在野外观察苔藓
“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体内没有维管束,不能输送营养物质和水分,茎、叶是从外界吸水的。由于茎没有维管组织,叶子只由一层或多层细胞构成,苔藓矮小柔弱。”王强说,“但是,苔藓植物适应环境能力非常强,有强大的生命力,有的能耐干旱,有的能耐超低温,还有的能耐弱光和重金属胁迫。到白垩纪末期,恐龙灭绝了,而苔藓没有灭绝。”
克钦耳叶苔化石
王强告诉记者,他在年征集了一批原产缅甸的苔藓琥珀标本,经过和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栋研究员的团队一起研究,发现了两个生活在约1亿年前白垩纪的苔藓新物种——耳叶苔科耳叶苔属的“克钦耳叶苔”和扁萼苔科扁萼苔属的“亨氏扁萼苔”。它们都属于光萼苔目,相关论文已在国际学术刊物《地质学杂志》《白垩纪研究》《远古世界》上发表。
亨氏扁萼苔琥珀化石
研究人员在其中发现了7件苔藓配子体营养枝化石。此次发现的“克钦耳叶苔”结合了前两者的关键特征,丰富了当时耳叶苔科苔藓的多样性。而扁萼苔科目前只有一个属生存在世界上,就是扁萼苔属。而“亨氏扁萼苔”化石是这一属的最早化石之一,可以归入葇荑扁萼苔亚属里。这些发现对于研究苔藓植物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裸柄魏氏苔
王强介绍说,苔藓植物比恐龙在这个地球上出现得要早得多得多,可以追溯到4亿多年前的晚奥陶世。它们可能由绿藻或裸蕨演化而来,却是实打实的“高等植物”。这是因为,它有根、茎、叶的分化,且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卵子结合后,要经过胚的阶段才会产生孢子体。这一过程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是一样的。而除了有性生殖外,苔藓植物主要还依靠无性生殖。
虾藓
在植物界中,苔藓植物是个“大家族”,在全球共约2.3万多种,是仅次于被子植物的植物界第二大类群。而在中国,苔藓植物约有种。“苔花如米小”,作用还挺大,王强说,苔藓植物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有助形成土壤,有的种类可以入药,为动物提供食物,有的还能“报警”空气污染,吸收有毒物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