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们很早就对蜜蜡有所认识,自古及今称呼蜜蜡亦有过好几个不同的名称,例如有虎魄、琥珀、珀、蜜蜡、遗玉、江珠、顿牟、育沛和红松香等数十种之多,其中亦有地方、和时代之分。但在现在,蜜蜡与琥珀分指不同的矿物,蜜蜡成矿年份都在2千多万年甚至1亿年,而波罗的海的琥珀形成年份只有4、5千万年。 随着近些年的文玩热潮,蜜蜡饰品和配饰逐渐受到文玩爱好者的追捧。市场的繁荣和玩家热捧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假货大量流入市场;价格的一路飙升;新蜡优化后冒充老蜡等等。
真假蜜蜡的鉴别 (一)首先从几个方面谈谈真蜜蜡的特征: 1、眼观:真正的蜜蜡给人的印象轻柔、温暖,散发着光泽;而很多合成品摸起来较重、较冷。天然蜜蜡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树脂的层层堆积,会呈现出粘稠液体缓慢晕散的流淌状纹路。而人工蜜蜡往往没有这种流淌纹,或者流淌纹路不自然,外观呈现液体快速流动的水波纹路。 2、手感:琥珀属中性宝石,一般情况都不会过冷过热。而用玻璃仿制的会有较冷的感觉。 3、紫外线照射:将琥珀放到验钞机下,它上面会有荧光,淡绿、绿色、蓝色、白色等。塑料假琥珀则不会变色。而压制蜜蜡(俗称二代蜡)的荧光呈一小块一小块的碎裂状。 4、磨擦带静电:将琥珀在衣服上磨擦后可以吸引小碎纸屑。 5、气味:天然蜜蜡用手快速摩擦一段时间后,仔细品味会有淡淡的松香味道。 (二)其次,重点介绍一下蜜蜡和目前市场上几种主要仿制品的差异: 1、蜜蜡和塑料仿品的鉴别: 可通过饱和食盐水进行筛选,绝大多数塑料的相对密度是高于1.33的,放入饱和食盐水下沉的,即可判断为仿琥珀。少数塑料相对密度低于饱和食盐水的,也能呈现上浮,此时可以利用热针刺探,会有刺鼻的气味,明显区别于蜜蜡的松香味。也可以用针在边角刺探,因为塑料是不具有脆性的,针刺入是会呈现凹陷或者卷曲状,而蜜蜡则会蹦裂开呈现粉末状。塑料的流动构造呈现同方向开放式,跟琥珀的闭合状流动构造成明显区别。 2、蜜蜡和柯巴树脂的鉴别: 柯巴树脂是一种现代的天然树脂,多产于新西兰,马达加斯加群岛.因年代不夠久远(通常低于三百万年),而且未经几千万年地层的压力及地热将树脂转化,因此不能称为琥珀。
打磨后的柯巴树脂,看上去真像琥珀啊 首先,柯巴树脂由于石化程度极低,质地较软,所以并不适合加工成成品(如圆珠和雕件),说白了,做成珠卖的钱还没有加工费多。奸商的通常做法是把大块的或含有昆虫遗体的柯巴树脂来冒充大块琥珀或虫珀来出售.以含虫的数量居多.因虫珀价值较高.虽然柯巴树脂在外观上看与琥珀区别不大(特指波罗的海琥珀),但仔细观察还是有些区别的。
a.柯巴树脂由于质地较软,所以不容易抛光的非常光滑.(不排除有高手能够做到)b.柯巴树脂由于石化程度极低,内含物通常为白色,昆虫亦如此.c.柯巴树脂由于年代较短,颜色通常很浅,内含物中没有波罗海琥珀特有的橡树毛.d.将酒精或乙醚等有机溶液醮在棉签上擦拭柯巴树脂表面,会使已抛光部分失去光泽.e.将酒精或乙醚等有机溶液滴在柯巴树脂上30秒钟后,柯巴树脂会被腐蚀而变得粘手。上述方法在实践中切不可断章取义,也不要钻牛角尖儿.很多时候其中的一个标准并不能说明问题,还需要综合起来判断.其实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来识别柯巴树脂就是用手指甲划一下,因为柯巴树脂质地较软,所以手一划就能看出来了。被指甲划过的柯巴树脂 3、蜜蜡和压制蜜蜡的鉴别: 压制蜜蜡是现在市场上经常出现的一种高端仿制品,其本质是用天然蜜蜡的碎料高温熔接,再降温加压二次生成的产品,行业内俗称“二代蜡”。其与天然蜜蜡还是有区别的,两者区别在于:一是看纹理。二代蜜蜡一般带有螺旋状,或羽毛状的纹路,这是熔化过程中搅拌产生的纹路。通过肉眼可以看到二代蜜蜡中存在一些暗红色,其形态类似于毛细血管、呈丝状、云雾状、格子状,也有较为密集集中的块状。这是二代压制蜜蜡的一个显著特征。二看气泡。二代蜜蜡多气泡。天然的蜜蜡内部由于树脂形成及融入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气泡,而后期二代蜜蜡气泡则更为丰富。二代蜜蜡本身就包含的气泡外,颗粒与颗粒之间及搅动过程中都会形成新的气泡。气泡不规则的分布于整块蜜蜡之中,密集而细小。多为定向排列,极其不自然,一层一层的非常密集。三是看横切面,其纹路有别于天然蜜蜡。 对比看一下二代压制蜜蜡: 凡是看到以下几种特征的都要注意(压制琥珀的结构鉴定特征): 碎粒-碎粉结构; 红色斑点结构; 不含"血丝"状构造的粒状"镶嵌"结构; 碎块胶结结构; 颗粒间分布的"太阳光芒"; 紊乱流纹、叶脉状流纹(羽毛状); 丝瓜瓤状流纹等是压制琥珀的内含物鉴定特征; 暗红色丝状体 通过肉眼可以看到压制蜜蜡中存在一些暗红色,其形态类似于毛细血管、呈丝状、云雾状、格子状、当然也有较为密集集中的块状。这种特征一般可以作为压制蜜蜡的一个指示。由于蜜蜡成品长期暴露在空气氧化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表层被氧化形成一层薄薄的红色氧化层。越靠近表面氧化作用就越明显,其颜色就越正。而蜜蜡内部仍保留其原有的颜色。
然后在压制的过程中,会看到颜色较深的血丝状颗粒表层的痕迹。天然原矿的蜜蜡由于温度、湿度等各种环境因素及人为的影响有时候也会炸裂或者爆皮,形成的裂隙也会被氧化成浓郁的红色或者黄色,但其内部呈树枝状沿裂而不是沿颗粒状边缘分布。
上图为压制蜜蜡 气泡的特征 原矿天然的蜜蜡内部由于树脂形成及融入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气泡。而后期压制的蜜蜡气泡则更为丰富。压制蜜蜡本身就包含的气泡外,颗粒与颗粒之间及搅动过程中都会形成新的气泡。气泡不规则的分布于整块蜜蜡之中,密集而细小。经过热处理,同样也会炸裂或者成花儿状,只是特别细小且重要的是多为定向排列,极其不自然,一层一层的非常密集。这是由于压制蜜蜡在冷凝过程中经常被拖以定向的的压力所造成的。致使颗粒之间结合和排列的更加紧密,缺少天然形成的自然性。 内部构造的“流动性” 压制蜜蜡大多都明显的表现出流动的构造特征。蜜蜡在压制的过程中以及热熔处理的过程中,由于时间较长,蜜蜡的物理分子会通过对流、扩散或者人工干预等使内部血丝趋于完全扩散,各颗粒之间的界限不明显。内部看起来非常均一,使得压制蜜蜡中出现流动的结构构造。但天然蜜蜡也不排除这种构造迹象的存在,只是没有压制蜜蜡内部如此教条如此呆板而已。所以,这是鉴定压制蜜蜡的一个参考性依据。
上图为天然蜜蜡纹理 未溶解的颗粒
在有些压制蜜蜡中可以清楚的观察到未被溶解固体蜜蜡颗粒。它们棱角分明,但在高倍放大镜下还是可以看到颗粒整体,或者局部边缘的轮廓。是压制蜜蜡所独有的包裹体特征。是固体蜜蜡颗粒的包裹体。这是由于压制蜜蜡在加热过程处理当中受热不均匀或分散未达到全部熔融造成的.
要是没接触过蜜蜡的新手最好带个有经验的朋友一起去买,因为现在的造假技术太高了! 现今最受市场和玩家认可的蜜蜡
1颜色:蜜蜡颜色多样,黄色、白色、红色均比较多见,其中鸡油黄为上品。 2质地:蜜蜡是由琥珀进一步石化而形成的,因此蜜蜡质地为半通明到微透明、而琥珀质地为全透明,高品质的蜜蜡应当具备整体微透明的特性,也就是所谓的“满蜡”。 3外观:高品质的蜜蜡饰品应当外观无裂、无杂,同时加工工艺应当到位,抛光、孔道都应当完美。即使对于老蜡,也同样是以少磕碰的全品相为上品。不少人以为蜜蜡都是N年前形成的,应该都是老的吧?但是真正的老蜜蜡是要经过人的盘玩佩戴的,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磨损痕迹和包浆同时也蕴藏了浓厚的历史和文化,这也是为什么老蜡是高端玩家最爱的原因。什么是真正的老蜜蜡
新老蜜蜡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老蜜蜡经过历史的洗礼,颜色有所变化,形成了包浆和皮壳;二是老蜜蜡经历时间的“摧残”,表面出现了开片、冰裂和风化纹;三是老蜜蜡在使用过程中有所磨损,主要体现在孔道周围;四是新老蜜蜡时代不同。
1老蜜蜡有包浆和皮壳: 首先,求助一下度娘,查一下包浆的官方定义:包浆又称“黑漆古”,它是在悠悠岁月中因为灰尘、汗水,把玩者的手泽,或者土埋水浸,经久的摩挲,甚至空气中射线的穿越,层层积淀,逐渐形成的表面皮壳。它滑熟可喜,幽光沉静,告诉你,这件东西有了年纪,显露出一种温存的旧气。那恰恰是与刚出炉的新货那种刺目的“贼光”,浮躁的色调,干涩的肌理相对照的。 包浆更多是一个自然氧化的过程,比如我们知道古董家具也有包浆,但家具不是每个角落都被抚摸和擦拭,也同样会形成包浆。同样,玩老蜜蜡的朋友知道帽花,清代宫廷官员帽子上佩戴的蜜蜡,帽花不会被用来把玩,也同样有包浆呀。其实,还是一个水、氧气、阳光和蜜蜡反应的过程,空气中含有水分。 2老蜜蜡的开片、冰裂和风化纹 还是先求助一下度娘: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因此开裂原是瓷器烧制中的一个缺点;但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而制出的开片釉(即裂纹釉),变成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了。宋代的汝、官、哥窑都有这种产品。以宋代哥窑产品最为著名。开片又称冰裂纹,按颜色分有鳝血、金丝铁线、浅黄鱼子纹,按形状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分为“大开片”、“小开片”。小片细碎的。 老蜜蜡开片、冰裂和风化纹与其外在环境和使用方式有关,蜜蜡处于干燥的环境,或者长期不把玩,就会出现脱水现象,导致蜜蜡出现开片、冰裂和风化纹。但并不是所有的老蜜蜡都有开片和冰裂,正常情况下琥珀容易冰裂,一般有个30-50年琥珀就能够形成冰裂,而蜡质纯正和杂质的老蜜蜡,由于密度大,不易形成冰裂,很多百年以上的老蜜蜡饼子和桶珠都看不到冰裂。同样,很大一部分老藏蜡也没有冰裂,因为藏民使用藏蜡的频率高,经常佩戴,蜜蜡始终保持在一个滋润的环境,并且西藏气候不像中东那样干燥,所以冰裂现象不明显。 3老蜜蜡的孔道磨损 孔道是判断老蜜蜡一个重要的标准,因为老蜜蜡作为宗教圣物和贵族饰物,多用绳子串起来,比如伊斯兰教33、66、99粒念珠,比如说一些项链等。蜜蜡的硬度不高,质地松软,因为在长年累月的佩戴和把玩过程中必然会导致孔道的磨损。一般表现为孔道较为圆润,圆润孔道以藏蜡为典型代表。
再就是钥匙孔,西亚蜡的钥匙孔较多。老蜜蜡孔道的形状与当地使用老蜜蜡的习惯,也就是穿绳子的方式有直接关系。老蜜蜡藏友会注意到,有些老蜜蜡的孔道未见明显磨损,这是为什么呢?这也是我想继续深入的,孔道并非老蜜蜡判断的充分必要条件,几种情况可能造成老蜜蜡小孔道:一是蜜蜡从古至今都算奢侈品,价格不菲,所以一部分老蜜蜡被珍藏保管,使用率不高,比如一直挂在室内装饰,或者存贮在箱柜中,不使用自然不磨损,但自然氧化没有停止,仍然会形成包浆;二是珠子小磨损就小。一些老蜜蜡珠子很小,如老蜜蜡圆珠子,质量很轻,与绳子的摩擦自然不够力度,孔道磨损不明显;三是串绳子的方式。大家注意到欧洲的老蜜蜡经常在蜜蜡珠子之间打一个节,将蜜蜡珠子固定住,这样也会导致蜜蜡孔道磨损不明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