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发光,这一自然界的神奇现象,始终吸引着人类去探索其背后的奥秘。从深海中闪烁的发光鱼,到夏夜舞动的萤火虫,无不让人为之惊叹。
最近,一项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领衔的重大发现,将我们的目光带回了约1亿年前的缅甸琥珀。在那里,科学家们新发现了一枚萤火虫化石,这一突破性发现,无疑为揭示生物发光的演化历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据领导此项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蔡晨阳介绍,这枚萤火虫化石是在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中新发现的,它代表了一个全新的萤科动物属种,研究团队为其命名为何海坤弗拉马里翁熠萤。
何海坤弗拉马里翁熠萤的特征形态特征和发光器描述从形态特征来看,这种熠萤体长不足1厘米,拥有一对细长的触角和一对透明的翅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腹部末端附近有一个明显的发光器,这是萤火虫所特有的生物发光器官。在化石中,这个发光器官的形态清晰可见,且与现代萤火虫的形态高度相似,这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萤火虫在白垩纪时期就已具备发光功能,并且其发光器官在长时间的演化过程中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
生物发光的意义与影响何海坤弗拉马里翁熠萤的触角末端,有一个明显的椭圆形感受器,科研团队推测这可能是其特化的嗅觉感官,专门用于夜间寻找配偶。通过详细分析这枚化石,他们进一步推测,这类白垩纪熠萤的发光器不仅用于夜间求偶,还可能用于个体间的交流。这一重要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萤火虫演化史的了解,也为未来更深入地探索昆虫发光的演化历程和机制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已近期刊在国际知名期刊《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