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四重奏AmberQuartet
当代中国杰出古典音乐组合
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广泛活跃于国际舞台
-
琥珀四重奏,创团15周年
摘要
·学琴有专业和业余之分,但教学方法不应该有专业和业余之分。无论琴童是专业学习音乐还是将音乐作为兴趣爱好,都应该接受科学正规的基本功(音乐基础)训练。·学生的基本功水平是它演奏所有顶级作品的起点,因此基本功并不仅仅是基础,更是为高级音乐作品提前构思的“顶层设计”。·学生像植物,老师如沃土。每个学生都像独一无二的植物,他们需要慢慢成长。教育可以干预成长过程,但谁都不能预测结果。如果一位老师既能畅谈音符之上抽象的音乐哲思,又能解决音符之下一个个具体的技术问题,还“行得正,坐得端”,这样的教师可谓沃土。
···
老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了孩子的基本功水平,因此在下面的内容中先聊聊小提琴的基本功,再说关于小提琴老师的话题。
琥珀四重奏AmberQuatrtet中央音乐学院CCOM什么样的小提琴老师不会被淘汰?
·本文编辑自杨一晨音乐随笔原标题:《学生像植物,老师如沃土》·小提琴知识点顾问:宁方亮·琥珀君整理成文本文虽然以小提琴教学为主,但其中基础原理也适用于其他乐器,转载需著名出处。边听边看克莱斯勒:爱尔兰民歌《伦敦德里小调》01
从基本功说起
最近有家长求助琥珀君说:“孩子业余学小提琴,每天能练琴1-2个小时,曲子练了不少但是怎么拉都不好听,有什么办法提高?”
琥珀君把录像转给专业老师点评,结果发现琴童对于持琴、运弓、手型等小提琴演奏的基本功有问题,解决的办法只能退回起点重新学习“基本功”。
...
近些年,琥珀四重奏的老师们在教学与比赛评审工作中见过“千奇百怪”的演奏,其中有些孩子是演奏的“苗子”,但由于基本功训练不正确结果被耽误了。
基本功有“肌肉记忆”,如果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有问题,改毛病所耽误的时间至少是正常学习的三倍(以上),其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纠正错误的肌肉记忆,这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更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成本。
基本功不好会造成学琴过程中有一个恶性循环:简单动作没搞清楚就拉曲子、简单的曲子还没拉好就拉难的曲子、1级的基本要求还没做到就学3级的曲子,曲子越拉越难、琴越练越歪,最终碰上一首曲子怎么都拉不下来。所以说学琴的基本功歪了,啥都不会正。
这样的案例多么?太多了。
演奏乐器是门手艺,像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等学科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套世界通用的基础训练标准,这就是我们说的“基本功”。基本功教学是衡量一位教师教学水平的试金石,这点在全世界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都是如此。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顶级音乐教育环境中,教师对于琴童的基本功训练水平是极为出色的,这点已经获得世界公认。但是由于中国不同地区的音乐教育发展极不均衡,顶级教师资源非常稀少,所以导致整体音乐教育水平参差不齐。02
小提琴基本功
超乎想象的难
小提琴可谓古典音乐里的“完美乐器”,它在独奏、协奏、室内乐、交响乐、歌剧中都是核心组成部分,因此小提琴演奏家能接触到的作品量是其他乐器望尘莫及的。而且最神奇的是小提琴从多年前到今天一直没有变样,由此可见小提琴的完美。
小提琴虽好,但也是最难学的乐器(之一)。小提琴不是随便摸摸就能拉出旋律的乐器,它对于琴童基本功的要求非常高,一旦学错可能就没法再翻身了。所以学小提琴和教小提琴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把琴放在脖子上就够难
学习小提琴的第一步是持琴,也就是用脖子和肩膀夹住琴。小提琴的平均重量是克,长时间的夹住小提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优秀的持琴姿势意味着一系列细微角度的调整。
这种调整有多细?记得拍证件照时的经历吗:
摄影师:抬头,多一点儿,多了多了,再回去点儿,再回来点儿,保持住,脸往左转一点儿,再转一点儿,多了再回去点儿,别动,现在左肩有点...被拍者已经僵硬。
实话实说,找到持琴这个姿势的正确角度比拍证件照复杂太多。有经验的老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身体情况找到适合的姿势,因此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持琴方法是完全一样的。
琥珀君曾经问宁老师如何把琴夹住,宁老师这样形容:优秀的持琴感不是用肩膀和脖子“夹住琴”,而是像磁铁一样自然的“吸住琴”。神奇不?
(图:宁方亮,中央音乐学院教师,琥珀四重奏第一小提琴,多项小提琴与室内乐比赛金奖获得者)
·运弓是个大学问
持琴不容易,把弓拉直更难。吃瓜群众看见台上的小提琴家拿着弓“上下拉”,专业人士看到的则是上百种运弓技巧。
琴童平时要掌握的基本运弓技巧包括:上弓、下弓、全弓、半弓、中弓、上半弓、下半弓、弓尖、弓根、分弓、跳弓、坡弓、顿弓、连顿弓、对称弓法、不对称弓法、换弓技巧、换弦技巧、轻、重、中、快、慢发音技巧等等数十种基础运弓方法。每种弓法都需要专门练习才能掌握,当然这还只是基础技巧。
不仅如此,在成熟的音乐作品中,比如奏鸣曲、协奏曲、室内乐、交响乐等形式,职业演奏者使用的乐谱都是“净谱”,这意味着作曲家只考虑音乐怎么写,具体怎么拉出来全看演奏者的智慧。演奏者要把这些弓法以最合理的组合方式运用到音乐里,每种弓法都对应不同的音乐语气,这些语气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不同时代的音乐风格。
如果琴童对于基础运弓技巧没有足够的认识,随随便便用弓,那么他的演奏肯定会出问题:简单的作品能拉下来,但是听起来觉得特别奇怪。难的作品则很难完成。
·左手是个“操作系统”
小提琴不像钢琴有键盘,也不像吉他有标记,小提琴的音准全凭演奏者的手感。不仅如此,小提琴四条弦中每个音之间的距离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当我们看到有人拉了一首“野蜂飞舞”时,实际上他的手像精密的机器一样准确的落在正确的位置,误差以十分之一毫米计算。
所以,怎么建立这种“手感”?
答:培养把位概念,建立左手“操作系统”。
如果用键盘宽窄来表现小提琴每个音的距离将是这个样子。
“把位概念”首先是一种距离感,很多琴童在学习初期用“把位贴纸”辅助建立距离感。
在建立了初期的“把位概念”后,左手就要升级成为一套“操作系统”。在这里有至少几十种把位排列,每个把位都伴随着四个手指的交替,每一次把位交替都必须是最合理的,手指的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到张弛有度。一场音乐会的作品伴随着成千上万次的把位规则与指法的规划,这些内容如同一个个程序,演奏者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让他们看见乐谱就能“自动运转“。
在左手的“操作系统”包含着很多奥秘,它涉及到无数种把位规划方法和手指运动细节,不同的作品对于把位规划的思考方式也很不一样。要想理解其中的奥秘不仅需要演奏大量的作品,更需要老师细致的指导。有经验的老师也许仅用几句话就能让演奏者的多余动作大幅减少,从而提高“系统”的流畅性。当然这一方面基于演奏者本身优秀的肢体协调性,另一方面则来自老师的智慧与知识储备。
当一场音乐会进入尾声时,舞台上的演奏者经历了上、下半场长达90分钟的高强度演奏,这对于每一位小提琴演奏家、室内乐音乐家以及乐队成员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此时任何一个多余的动作都会让整个音乐崩塌。(作品:舒伯特第十四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结尾处,琥珀四重奏音乐会现场实况)
03
基本功其实是“顶层设计”
琥珀君很喜欢这样的理念:学琴有专业和业余之分,但教学方法不应有专业和业余之分。无论琴童是专业学习音乐还是将音乐作为兴趣爱好,都应该接受科学正规的音乐基础训练,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基本功”。
“基本功”训练为何重要?因为它是演奏者“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琴童练习的每一个简单内容和老师给予的每个指导,都应该通向音乐终点。因此虽然欧洲教学法、俄罗斯教学法、美国教学法或中国教学法的基本功训练体系并不完全相同,但他们都能够让学生走向顶级作品。
当琴童学习每一个音乐要素时,优秀的老师思考的不仅是学生学会了这个点,而是这个点能与其他点连成线,从而最终通向成熟的大作品。
学生的基本功水平是它演奏所有顶级作品的起点,在好的教育中老师不是解决某个问题,而是解决这个问题与它的延长线。因此基本功并不仅仅是基础,更是为顶级音乐阶段超前构思的“顶层设计”。
基本功很复杂,怎么说也说不完,让我们先停在这里。下面说说关于新生代小提琴(器乐)老师的话题。
图:苏雅菁,中央音乐学院教师,琥珀四重奏第二小提琴,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得者。
04
学生像植物,
老师如沃土。
找一位顶级名师学琴,一定能成功吗?
客观的说:不一定。
学琴是极为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每个学生不一样,每个老师也不一样。因此学琴成果是学生和老师匹配的产物。
杨一晨老师曾这样比喻学生和老师的关系:
学生像植物,老师如沃土。
图:向日葵,摄影:杨一晨
每个学生都像一颗独一无二的植物需要慢慢成长。成长过程教育可以干预,但谁都不能预测结果。有些学生在小学时开花,长大后反倒不开花了。有些则正好相反,小时候成绩平平,越大越出色。
虽然没有人能够预测结果,但是学生的适应力越强,他的发展相比周围的人就会越好,哪怕在一片相对贫瘠的土壤里也能生根发芽。
相对而言老师要做的是尽可能让自己成为沃土,能够包容各种不同性格的学生,让他们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当然,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欲望,老师再好也不行。
图:杨一晨,中央音乐学院教师、琥珀四重奏大提琴、中央音乐学院考级评委、多项国内外音乐比赛评委。
05
好老师,万里挑一
今日中国音乐教育市场日益壮大,优秀教育人才的竞争同样激烈。如果演奏者想成为一位不容易被时代淘汰的小提琴老师(其他乐器同理),理想的情况是:他应该要演奏过足够多的音乐作品,在实际演奏中解决过足够多问题;他还要与名师长时间的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音乐;他不仅要了解独奏,还需要知道室内乐、交响乐、音乐史,这样他看待音乐才是立体的;他还学要有国际视野,参加过国际性的音乐节或留学经历。
上述这些内容听起来很难,但其中很多内容都是央音学生的必修课,或者说是央音学生的知识底线。而那些能在世界优秀音乐学院任教的演奏家们,更是万里挑一的人才。很多音乐专业老师在30岁之前就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比如在国内外重要比赛中获奖、大量的国际巡演,广阔的作品宽度,录制发行CD,甚至曾为中国创造古典音乐历史等。
在职业音乐家的世界里“所有技术都为音乐服务”,这时演奏者更多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poa.com/hpzl/8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