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琥珀 > 琥珀种类 > 正文 > 正文

大医生传略上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31 11:18:55
白癜风方法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90812/7375991.html
西学东渐以来,尤其清末民国,中医成了一个复杂的存在,时而风光时而尴尬。“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者无意的骗子。”这可是一位名人说的。也有人说,不是中医不行,是没有碰上好中医。又说,看一个中医靠不靠谱,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身边的人是不是请他看病。这话,好像就是冲着刘灿坤教授说的。一、橘红的考证刘灿坤自己也没想到,自己投身中医药事业的实战,是从一味中药材的考证开始的。橘子是老百姓不陌生的,平喘治痰的橘红丸也素为人们所熟悉,但作为专业问题,到底什么是橘红,刘灿坤却在浩瀚的医药典籍中发现了矛盾和模糊的记载,他要深入进去,看个究竟。刘灿坤阅读大量中医药典籍,看到历代本草对橘红均有记载,现代药学著作也都有收入,但《中药大辞典》《中医大辞典》《中草药学》《全国中草药汇编》等对橘红的药用植物却表述各异,对临床应用中以橘的果皮外层果皮还或化州柚的果皮作化痰药而无可适从。这极大地挑起了刘灿坤的好奇,他决心穷尽所见资料,辨伪存真,对橘红的混乱记载做一个正本清源的考证。他把自己沉入无数个无法入睡的夜晚。橘红的历史记载围绕着橘和柚、柑打转。柚子皮最早见于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唐《新修本草》记载为柚皮。刘灿坤翻遍了《本草纲目》收入的一万多个方子,发现宋朝一个方子里开始出现“陈皮去白”的表述,他敏锐意识到橘红绝不会是柚皮。橘皮五层入药,完整的橘皮叫陈皮,去白叫橘红,去橘红叫橘白,里面的丝叫橘萝,各有不同的药性。橘红,居最外层。中医讲肺主皮毛,最外层的橘红和人体的皮毛相通,当咳嗽、皮毛怕冷的时候,用橘红最好。橘白绵软,入肺,肺泡沫状,也绵软,这就是中药的象形性,咳嗽、痰吐不出来、发闷的时候,用橘白。橘萝则是针对痰有丝。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曾单独记载了柚皮:“消食快膈,散愤满之气痰”。一位叫宗爽的首先指瑕:“本草橘柚作一条,盖传误也,后世不知,以柚皮为橘皮,是贻无穷之患矣。”李时珍又说:“橘皮纹细红而薄,内多筋脉。其味苦辛。柚皮最厚而虚,纹更粗,色黄,内多膜无筋,其味甘多辛少,以此别之,既不差矣。桔皮性温,柑、柚皮性冷,不可不知。”刘灿坤从这些论述里看到了橘、橘红、柚、柑各自分别列为药物,不能混为一物。至清代康乾年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赵学敏弃文学医,对药物兴趣浓厚,广泛采集,并将某些草药作栽培、观察、试验,在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多有记载,于是,关于橘红定义的混乱表述再度出现,赵学敏说:“关涵岭南随笔,化州署橘树,一月生一子,以其皮入药,痰立解,后为风折,即其地补种,气味便殊,今称化州橘红者,皆以增城香柚皮伪代之,能化物而不能自化。”“化州有橘一株在署中,月生一子,以其皮为橘红,煮汤饮之,痰立消。”“识药辨微云,化橘红近日广中来者皆单片成束,作象眼块,或三十五十片,两头以红绳扎之,成一把,外皮淡红色,内腹皮白色,周身亦有猪鬃皮,亦能消痰,又有一种为世所重,每个五片如爪,中用化州印名五爪橘红,亦柚皮所制,较掌片佳,究之真者远甚也。”“按百草镜广东高州府化州,出陈皮,去白者,名橘红,今亦罕得。土人以柚皮代之,出售外方,价亦不贵。辨别之法,须先看皮色筋味,如皮皱粗色黄而厚,内多白膜,味反甜带辛者,乃乳柑皮也,只椹点茶,不椹入药;味甜多辛少者,乃柚子皮也,性忌冷服;纹细色红润而皮薄多有筋脉,味苦辛入口芳香者,乃真化州橘红也。”橘红到底能不能与化州分开?应不应该分开?怎么分开?刘灿坤继续向更远处追溯。橘红在金代以前的本草书籍中并无与其完全相同称谓,但在医学著作中却偶有陈皮去白而用的记述。如宋?王怀隐《圣惠方》的橘香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二陈汤等,都在陈皮项后注以“去白”,仍未名以橘红。金?张元素《医学启源》:“橘皮能益气……若补脾胃不去白,若理胸中滞气去白。”“金元四大家”之一,中医“脾胃学说”创始人李杲也有相同论述。李时珍则说:“凡橘皮入和中理胃药则留白,入下气消痰药则去白,其说出于圣济经。”虽无橘红这一名称,但已经明确指向了陈皮去白即橘红。故清?张寿颐说:“新会皮,橘皮也,以陈年者辛辣之气稍和为佳,故曰……留白者通称陈皮,去白则曰橘红。”清?黄宫绣《本草求真》在橘皮项下记有:“用补留白,下气消痰除白(出圣济),即书说名橘红。”看到这里,刘灿坤长舒一口气,这几段记述已经够清楚了,既有橘红这一名称,又有陈皮去白曰橘红这一用药部位,还有陈皮及陈皮去白的不同功效,可见何谓橘红?橘红为橘皮去白者,功用在于下气消痰。通过对橘红的起源的考证,历代药学本草历史应用及沿革变迁的梳理,年轻的刘灿坤找到了近代药学记载橘红为化州或柚果皮的错误,认为橘皮、橘红、柚皮为不同的入药植物和部位,作用也不同,必须应予严格区分,指出年版、年版和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国药典》载明,橘红是化洲柚和柚的干燥果皮为以讹传讹,应予纠正。刘灿坤《橘红药用部位的考证》在《中药学报》刊发,引起轰动,年版“国家药典”立即更改了“橘红”条目。这一年,刘灿坤还不到20岁,他的钻研精神和学术建树让山东中医学院刘持年等省内外中医界专家学者刮目相看。二、家传熏陶幼年时期的记忆充满神奇,考察许多成功人士的成长足迹,很多机缘都奠定于他的少年儿童时期,刘灿坤也不例外。刘灿坤原籍泰安。年人民解放军解放泰安的时候,父亲随军来到博山,参加了三个月的医疗知识培训,旋即作为医务人员奔赴淮海前线。淮海战役胜利,父亲回到博山卫生系统工作,在博山安家立业。刘灿坤年8月出生于博山,开始记事时,父亲书房里大量中医中药的书籍,是留给他的主要印象。书籍中有趣的插图,富有传奇色彩的行医故事,启蒙了他对中国传统医学的最初认识。四五岁时回泰安老家,一次长痄腮,姥姥的治病手法又激发了他的浓重好奇。腮肿得老高,口服、膏贴,肿块就是下不去。早上起来,姥姥把他拉到坡里,面朝东方,一面抚摸患处,一面指着太阳说了很多期许和祝语,痄腮竟奇迹般消了下去。刘灿坤把这种掺杂心理暗示的民间医学看成传统医学的一部分,也激发了他凡事必须刨根问底的习性。庄里乡亲谁家跌了骨头,也找姥姥给捏吧捏吧,拉拉,敷上自己熬制的小膏药,也非常见效。姥姥给人治病的时候,刘灿坤在一边看着,病人疼不疼自己没有感受,但眼见的是姥姥的膏药消肿效果奇好。肿起来的小馒头敷上膏药,再来换膏药的时候已经完全平复。刘灿坤暗称神奇。小孩们流黄鼻涕紧着不好,姥姥给看一眼,捡一些采来的花花草草,好几种,说回家煮水喝去吧!几天就能好了。长大了,刘灿坤知道,姥姥给的是山上的野生金银花,流黄鼻涕是扁桃体炎、鼻炎。之后,刘灿坤的姑姑来淄博卫校学了一段时间,回泰安老家干村医。谁来看病,姑姑列出处方,刘灿坤管着分药发药,安乃近、阿司匹林是头疼感冒的专享,也是刘灿坤经手最多的药剂。年1月,刘灿坤参军入伍。部队了解了他的背景,问他干卫生员还是汽车维修?刘灿坤想,在家里从小就泡在草药堆里,汽车修理工多吃香,就去了汽车连。一身土一身油滚了两年多,退伍回到博山,还是脱离不了医药学的吸引,回到了卫生口。年,国家提倡中医中药,解决后继乏人问题,淄博卫生医院举办了中医药学习班,招收了11名学员,刘灿坤与博山卫生系统当年退伍的五个转业军人,都参加了学习,学制三年,理论学习一年半,实习一年半,授中专学历。实习刚结束,又参加山东省举办的中医药师资班,在莱阳山东医药学校,全省20多个人参加,一个地区一个名额,刘灿坤又去学了两年多。再后来,刘灿坤考入山东省中医药大学函授部专攻中医药。每年两个月脱产面授、实践、结业考试。函授学习与在职工作发生冲突,刘灿坤与单位协调,把周末节假日全部用来值班,一年不休息可以攒下足够时间参加脱产面授。函授期间,刘灿医院药学科,药学研究之余开始为病人看病,一看就是四十多年,成为名闻全国的主任医师、主任中医药师。三、给缩砂蜜一个应有的名分刘灿坤发现了橘红的错讹,经过考证后纠正了葛根存在的混乱。可见,中医重要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业内人士就是要用心,不用心就闹笑话,这也是中医药间或为人轻慢的地方,也从反面说明一个名副其实的名医需要多么严谨。砂仁,在博山当地人们所熟悉,是因为其独有的芳香,与豆蔻一起作为烹饪调料使用。豆腐箱是博山美食的标签作品,其他地域的美食爱好者往往为豆腐箱金黄规整的外观所倾倒,更为似有如无的异香所迷醉,当他们模仿去外型和制法,自己制作一道豆腐箱大餐的时候,却感觉怎么也不是在博山吃到的那个味,秘密就在砂仁、豆蔻的使用。中医语境下的砂仁可不是用来提味的,而是一位行气化湿、温脾止泻的良药。事实上,砂仁的品种实在太多了,有缩砂仁、阳春砂、绿壳砂、红壳砂、海南砂以及山姜属多种种子团。由于历代医学著作对砂仁的产地来源、植物形态及果实特征等记载不一,造成了药用砂仁品种上的混乱,为此刘灿坤对历代医学著作进行考证,给临床医生提供不同历史时期的用药资料,也为药房用药统一认识提供参考。刘灿坤通过对古今医药著作的考证,认为,砂仁最早在唐以前来源于波斯诸国,称之缩沙蜜,阳春砂是宋代发现缩沙蜜的新兴品种,绿壳砂和海南砂是当今发现的砂仁新兴品种,而缩沙蜜是历史上记载最早的正品砂仁,迄今仍在应用,除《中国药典》未收载外,历代药学著作均有记载,故建议将缩砂仁应与阳春砂、绿壳砂、海南砂同作正品砂仁收载入国家药典中,以免遭药典未载而列为伪品之灾,红壳砂和山姜属的种子团在部分地区也有使用,且也具芳香醒脾、健胃消食的功能,故也应作为新兴药物单立门户,以各自的名称作中药的正品应用于临床,这样,不但防止充砂仁使用,而且扩了中药的品种,符合目前临床应用的实际。四、他的香类中药研究,刊登在日本《汉方药》杂志八十年代初,博山一个高血压病人,走着来的,医院的中医给开上药,回家,下午就抬回来了,血压到了二百多,站不住了,直晕。找到中医科,大夫说药房包错药了。病人就不愿意了,俺走着回家,躺着回来,得给个说法。医院领着家属,带着药,找到了刘灿坤,说,看看药房是不是包错了药。刘灿坤叫大家坐下沉住气,说,咱有处方,先调出处方来看看。他就开始把药一点点分开,开了多少量,总重量多少,这是什么药,量多少,处方和药物没有差别,刘灿坤说,你看,药没有错,剂量也没有错,怎么说包错药了?病人本来能走,吃上这药站不起来不能走了,为啥?刘灿坤再一看,一琢磨,方中有一个柴胡,这个柴胡有黑柴胡,有红柴胡,南方的叫红柴胡,北方的叫黑柴胡,红柴胡具有升压作用,用上15克红柴胡,本来就是高血压,血压不更高吗?问题出在这里,是药的问题,不是处方的问题,也不是抓药称药的问题。都叫柴胡,通用的,医院是来什么卖什么,来黑的卖黑的,来红的卖红的,《国家药典》就是这么定的,但是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红柴胡升压,黑柴胡降压。有了这个结论,中医大夫对患者家属说,你让病号上来,上我这里来,这个方子不动,我再给你加一味药,加一个生白芍,把柴胡去了,那位患者没有再来。辨伪识真逐渐成为刘灿坤的一种自觉行为,更是一种专业能力。专业上的真伪意识也在慢慢改变着做人的禀性和风格,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人们越来越少听见他“差不多”“应该是”之类的敷衍,熟悉刘灿坤的人一定有此同感。黄芪是一味中医常用药。年,医院从安徽购进一批黄芪,刘灿坤抓在手里一看,说,这不是黄芪。众人大为疑惑。刘灿坤向人们讲解了黄芪的外型特征,指出这是豆科植物蓝花棘豆的根,外型酷似黄芪,药材市场常有人作伪。他拿两者进行了粉末浸泡液淀粉碘实验,把两者的区别昭示在人们面前。为了提醒更多人避免错用,贻误病情,他撰写了《黄芪伪品蓝花棘豆根的鉴别》,发表在《山东中医杂志》年第2期上。刘灿坤看《本草》,发现中药有“三香”,即龙涎香、麝香、灵猫香。灵猫香是大灵猫、小灵猫香腺囊中的分泌物。龙涎香是抹香鲸的固体分泌物。两者与麝香气味相似,功用相同,被用来作为麝香使用。刘灿坤以置疑的眼光审视这个现象,认为三者来源不同,强弱不一,临床运用各有所偏,价格差异悬殊很大,故有进一步辨析的必要。医院药房还有龙涎香、麝香,青霉素瓶里两三小块,他切出一丁点进行实验鉴别。没有灵猫香,他就查资料。通过手试、水试、火试向人们呈现出三者的性状。这份宝贵资料整理出来,以《龙涎香、麝香、灵猫香》为题在《中药材》发表,后来被日本《我们的汉方药》杂志以《香类中药——龙涎香、麝香、灵猫香》原文转载,并把灵猫、麝、抹香鲸图录用在封面上。五、以身试药,半夏、附子反不反?中医药真是一个无垠的宇宙黑洞,吸引着刘灿坤不断走向深处。好在这时候,刘灿坤还不到30岁,有的是精神和气力。为什么搞半夏附子药理毒性实验?中药十八反是古人对药物的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最早见于金?张从正《儒门事亲》:“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与乌头相对,海藻、大戟、甘遂、芫花不和甘草,人参、丹参、沙参、元参所有参类,细辛、赤芍、白芍都与藜芦相悖。刘灿坤就好奇了,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乌头只是川乌、草乌,没说附子,附子是川乌的侧根,由于加工方法不同,药效不同、毒性也不一样,如果半夏反乌头,那么半夏和附子在一块到底有没有忌讳?有没有毒性?对肝肾有没有损伤?前人没做过这个实验,历来说法不一。手头所有资料表明,明朝以前的医药著作,均未把附子正式列入半夏反附子。自明末清初开始,其药学著作出现了附子反半夏的记述。如清?张璐《本经達源》、黄宫秀《本草求真》、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均把两药记载为相反。而当代药学专著或各说各话,或相互矛盾,或语焉不详,令人莫衷一是,给临床配药应用和药房调配都带来具体困难,对充分发择配伍后作用也起到防得作用。为解决这个问题,刘灿坤曾与夏立荣、纪洋做了半夏与熟附子配伍后的药理实验,从实验结果来看,两药配伍后与单味药同等剂量的药性差异甚小,故认为相反的可能性亦很小。自汉张仲景肇始半夏附子米汤,又见历代两药配用中多见半夏与附子同用的成方。叫刘灿坤疑惑不解的是,张璐是认定附子反半夏的,但奇怪的是他在自己的《张氏医通》里又明确记载将附子、半夏配伍用于临床。刘灿坤决定进行动物实验,彻底揭开这个谜底。他先通过小白鼠、狗药理进行实验。他亲自熬药,亲自喂药灌胃,狗实验看它的心跳有没有加速。解剖小白鼠,五脏六腑与正常组对比,看有没有损伤病变。动物实验得出了他想象中的结果,他从年开始,收集了临床含有配伍附子、半夏的病例30余例,年龄最小的2岁,最大者82岁,平均48岁,随访服药后的情况,无一人有不良反应。其病例一胡某,男,62,淄博人,年因肺心病、肝硬化腹水加重,住院治疗治疗期间服汤药,其方中含有姜半夏9克、熟附子12克,服用半年,病情好转,无出现不良副作用;病例二李某,男,2岁,淄博人,年患肺炎住院,所服用汤药中有姜半夏2克、熟附子1.5克,服用三剂,病愈,无不良反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刘灿坤要冒着中毒的危险亲自试药,他要把动物实验成果在自己身上作进一步验证。他以年版《药典》两药最大剂量配伍来熬制药汤。药汤煎出,倒入碗里稍作冷却。刘灿坤的助手们还是没能掩饰住担心,问,是不是叫嫂子过来?刘灿坤笑笑,端起碗来大口服下。按照常规煎煮,刘灿坤日服两次,连服了一周时间,服药期间并无任何不适。一周以后,再作心电图、血压、血象、大小便检查,心电图Ⅱ导的Q波和R波少有改变,白血球下降,淋巴增高,但均未超出正常值,其它各项未变,停药3天后自行恢复。这一系列实验证明了附子与半夏不存在相反问题,廓清了明末清初以来一些药学著作“附子反半夏”的观点,纠正了年版《药典》在此问题上的语焉不详,颠覆了年版《药典》“两药不宜同用或相反”的结论。他把自己独立开发的配伍用于肝家病变与寒性疾病的治疗,治疗效果尤为理想。他为自己的发现兴奋,写下《制半夏与熟附子配伍应用的研究》发表于《中医药信息》年第1期。六、周凤梧说,咱们小刘了不得民间有句顺口溜,叫做“穿山甲,王不留,大闺女喝了顺怀流。”话夸张,却说明了穿山甲和王不留行这两味药的催乳作用。可是他浏览正规出版的中药学教科书,读取方剂,看到条目项下都标注有来源、性味、主治以及参考文献,每味药物项下多多少少都注有药物成分,看到穿山甲一项时,怎么出现了空白?大自然到处存在选择与进化的智慧。在动物界,由于生存进化的结果,为了均衡从大自然摄取的能量,往往会把暂时多余的能量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就是许多动物生长带有储存功能的器官的缘故,比如绵羊的尾巴、骆驼的驼峰。刘灿坤就想了,穿山甲这个动物,有头、有背、有腹、有尾巴,尤其穿山甲生有粗壮圆浑的尾巴,其内肉质雪白,是不是也有储存功能?如果这样,尾巴甲片的蛋白质含量是不是格外高?刘灿坤开始做这个蛋白质含量测定实验。那时候,淄博的氨基酸测定还不具备条件,山东就有一台设备,在济南,刘灿坤就跑济南,完成了各种氨基酸含量鉴定。测定结果高达90%强,很高,非常高。既然可以催乳,一定含有足量催乳激素,刘灿坤又做剖薄层成分提取,果然得到类似西药脑垂体激素的催乳激素。根据这一研究,刘灿坤完成了《穿山甲炮制成分与鉴定》,省里组成专家组对这一项目进行鉴定,专家们对刘灿坤的科研成果高度评价,评价最高的是中医泰斗周凤梧教授。周凤梧说,咱们小刘了不得,咱们中医中药都有成分说明,唯独穿山甲没有,叫你抓住了!七、爱吃龙泉饭店糖醋鲤鱼的印会河《穿山甲炮制成分与鉴定》省级鉴定会之后,刘灿坤成了周凤梧、张灿佳家中常客。张灿佳家中储藏书籍,整整排满了三面书墙,震撼之余,让刘灿坤忽然意识到个人的渺小与卑微。年,周凤梧教授主编了方《中药抗肿瘤研究》。刘灿坤去拜访周凤梧,老先生拿出《中药抗肿瘤研究》素材让刘灿坤看,言尤愤愤,出版社还要出版费!过去出书都是给咱稿费。周凤梧此话是信口一说,刘灿坤却有心,记住了中药抗肿瘤这一概念,对刘灿坤后来专门研究治疗肿瘤是个很大启发。耕耘越深,跋涉越远,刘灿坤遇见的“贵人”就越多,这是刘灿坤的感慨。另一个对刘灿坤启发最大的是印会河教授,药理实验专家,医院并任副院长、专家室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致力于中医药现代化,对祖国和世界医学有重大影响。印会河是江苏靖江人,扬子三角州丰富的物产、浓郁的人文,不到20岁就名冠印会河以“江南小名医”,还赋予他地道美食家的潜质。他曾数次来到博山,工作完成,他会比别人多住两天,这两天,他会在刘灿坤的陪同下,成为龙泉饭店的常客,去龙泉饭店,就是为了吃那里的糖醋鲤鱼:“小刘我告诉你,我吃过全国这么多的鱼,唯独你们这里做得最好吃!”每顿饭,刘灿坤就为老人点上一条糖醋鲤鱼,他就再不吃别的菜。印会河讲,药理实验和中医不一样,差异很大。药理实验是现代医学,中医是传统医学,看不见摸不着,凭经验,凭想象。你出现一个什么症状,一试脉、一看舌苔,看腰疼的部位,就定位肾阳虚。一只小白鼠,打上激素,你说它是肾阳虚,我还说它肾阴虚呢?你来给我讲讲?这么用药怎么解决问题?单纯的药理实验不足以取代和否定中医诊疗。用激素进行动物药理实验模型就是错的,如何区分肾阳虚肾阴虚?印会河的中医现代化之路充满诘问,也趣味横生。刘灿坤吸收领会了印会河的医学理念。首先肯定中医,第二,也不否定现代药理观点,在中医临床应用合适有效的,就是正确的。以六味地黄丸为例。这个老百姓再熟悉不过的药丸在民间被看做补肾首选。其实,针对肾阴虚的六味地黄丸,最早是一个儿科用药,由宋朝小儿医家钱乙发明。钱乙曾是北宋翰林医学士、太医院丞,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他的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组成,原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所载的八味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即八味肾气丸的加减化裁,用来当做幼科补剂治小儿五迟症。小孩生下来发育迟缓,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钱乙怎么发现的六味地黄丸?张仲景《金匮要略》八味肾气丸,也叫金匮肾气丸,计八位药,比现在增加附子、肉桂,大热,温补肾阳,故金匮地黄丸是治肾阳虚的。钱乙认为,小孩生下来不存在阳虚,还是肾阴不足,附子、肉桂大热,强心大补,有毒性,去掉附子、肉桂,剩下了三补三泻六味,成了今天所见的六味地黄丸。山萸肉、熟地和山药是三补,其中熟地滋阴补肾,山茱萸滋肾益肝,而山药可肝、脾、肾同补,补肾阴以治肾阴虚。为了防止补得过度,用了三泻,丹皮、茯苓、泽泻,可以渗湿降浊、泻肝火,防滋补之品太过滋腻,不利于药物的吸收。六味地黄丸,还让世人看到了中医药的微妙。六味地黄丸之外,还有六味地黄汤,同样的配伍,同样的功用,只是剂型不同。一个药丸九克,地八(熟地八钱)山山四(山药、山萸肉各四钱),牡丹泽苓三(牡丹皮、泽泻、茯苓各三钱),是为剂量。药理实验却证明,一个方子,丸剂吃上有疗效,汤剂吃上疗效差,这又是为什么?做药理实验和化学成分测定的时候,刘灿坤发现药物中某些有效成分不耐高温,尽管用量很大,或不溶于水,煎煮不出来,或煎煮出很少。同样的剂量汤剂不如丸剂,其中不无奥妙。八、电热锅、高压锅、老式爆米花机,都是他的炮制利器《神农本草经》序例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合用也。”药物炮制的古老智慧深深吸引着刘灿坤,他把目光一次次投向遥远的古代。在对黄连加工炮制的考察研究中,刘灿坤又领略到应用现代科学、边缘科学对不同临床作用的广阔前景和应用价值。现代研究认为,黄连含大量生物碱,主要有小檗碱、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棕榈碱等,其中以主要成分小檗碱含量最高,约占5—8%。但是中医在运用黄连时,不是直奔小檗碱来的,而是根据临床病情症状,随症应用不同炮制品的黄连,也就是说小檗碱未必作为主要成分使用。根据临床辩证需要,或为了消除副作用,或为了改变药物性能,或为了改变成分之间含量差异,使其产生新的络合成分,以达到中医辨证论治的目的。这本来是中医的最大特色,但近年来的中医实践已经背离了这一特色。这让刘灿坤十分焦虑。他对报刊杂志所载及三万张含黄连的实际处方进行了分析,得知黄连的使用率极低,调查部分年轻中医药从业人员,根本不知道黄连为什么要炮制,这哪里谈得上辨证论治、提高临床疗效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笑话。基于一种责任感和紧迫感,刘灿坤拿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按照现代炮制学规范将黄连炮制法整合归纳,进行科普:一、浸润法,即浆水浸、米泔浸、童子小便浸、冬瓜汁浸、酒洗、酒拌、姜汁拌、吴茱萸汁拌;二、单炒法,即熬、炒黄、炒焦、妙炭;三、合炒法,即生姜片同炒、吴茱萸同炒、麸炒、茱萸益智仁同炒、陈壁泥炒、干漆末拌炒、朴硝炒、槐花拌炒、黄土炒;四、煮法,即酒煮、装猪大肠内水酒煮、猪胆汁浸醋煮、巴豆同煮、附子同煮;五、蒸法,即酒蒸、乳汁浸蒸、蜜水拌蒸;六、炙法,即酒炒、蜜炒、姜汁炒、吴茱萸水炒、猪胆汁炒、盐炙、童子便炒、醋炒;七、煨法,即隔纸炒。由此可见,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连成份的含量及抑菌种类、抑菌程度确实有很大的影响,进一步证实了中医整体辨证论治和从证选药所形成中药炮制理论、临床作用的实用性和科学性。除了黄连、全蝎的炮制,刘灿坤还进行了赭石不同方法对其元素煎出影响的研究、白果炮制加工的研究、延胡索烘制的研究、紫石英不同炮制方法及成分的研究、半夏炮制的研究、不同自然铜炮制前后的成分研究、滑石不同炮制法成分含量比较研究、白果的炮制加工、胆南星的炮制历史沿革研究、精于加工炮制以外,刘灿坤更没有忽略药物药理的研究,这为他借鉴当代科学技术实现中医现代化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这些研究包括人参芦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日本对柴苓汤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概况的研究、银屑口服液药物作用原理研讨、冬虫夏草及虫草菌丝体药理研究、胆南星理化鉴别方法的研究、小柴胡汤药理作用的研究、砂仁及土砂仁挥发油含量的比较、木通及其含马兜铃酸制剂的应用警戒、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分析、止咳化痰口服液组方原理的探讨、解酒肝胃康口服液的作用机制探讨、定喘祛痰雾化液平喘、祛痰、止咳和抗炎的药效学实验研究等。要想成为一个好中医,除了辨识药材,炮制是一堂绝对绕不过去的必修课。中药里的贝壳类药物,如石决明、牡蛎、珍珠母、紫贝齿、龙骨等,临床上常常被用来作为平肝潜阳类药物使用,习惯上认为,贝壳类药物生用潜阳作用更强,而泡制之后则不及。为解除这个疑惑,刘灿坤分别以生品、煅品、煅醋淬品、制剂分别进行了钙和总蛋白的实验测定,得出煅醋淬品钙含量分别比生品、煅品高出6至15倍和2至10倍,说明贝壳类药物质地细密坚硬,不经过煅醋淬品不易煎出。龟板、鳖甲也是这样。电热锅、高压锅,都是他的炮制器具。刘灿坤甚至用街头爆米花利器改进了王不留行的炮制方法。前述讲过,王不留行为常用中药,主要治疗乳汁不通、乳痈、痛经等症,临床炮制后入药,但年版《药典》和大专教材《中药炮制学》论其炮制法为清炒,炒至大多数爆开白花为度。刘灿坤根据他们多次实验证明,清炒王不留行成花率甚低,在70—80%左右,有20—30%成为僵子,不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为此,他从民间糖炒板栗的制法中得到启发,首先改清炒法为砂炒法,效果较为满意。操作方法是,取通过2号筛的净砂,置铁锅内,用中火加热。待砂温升至℃时,将净王不留行倒入锅内,经不断地翻炒烫,锅里开始“啪啪”炸响,王不留行开始爆开成花,待爆炸声基本趋于消失时,迅速出锅,立即用2号筛去砂,即得王不留行炮制品。但是,改进后的炮制方法,王不留行还是达不到%的出花率,这个石竹科麦蓝菜的像黑胡椒一样的种子,怎么有一个如此坚固的壳?刘灿坤走在大街上,不远处突然传来“嘭”地一声巨响,响动出腾起一股白烟,一股爆米花的香味随风扑面而来,那不是老式爆米花机吗?就是它了,他能把大米、玉米、谷子爆成雪白的米花,就一定能让王不留行留不下一粒僵子。医院申购到一台老式爆米花机,按照从街头学来的操作法,把王不留行倒入葫芦一样的压力容器,底下炭火加热,刘灿坤手摇摇把,葫芦旋转,让机器内的种子均匀受热,一段时间以后停止加热,将爆米花机头扭向一侧,机口用口袋罩住。将加力管套在小弯头上,用力扳动小弯头,使之与大弯头的搭扣松脱,机盖“嘭”地打开,机内的高温高压气体连同王不留行一起喷射出来,坚硬的王不留行终于全部开花,雪白的颗粒,点缀着星星点点的黑色皮屑,出奇地好看,很难再找到一粒僵子了。(未完待续)赵家后门接骨拿环轶事▼购书请加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poa.com/hpzl/8931.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琥珀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