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琥珀 > 人造琥珀 > 正文 > 正文

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古生物团队在白垩纪缅甸琥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1/25 17:49:31

近日,国际古生物学术期刊CretaceousResearch在线发表了论文Twonewpygmymolecricketsinmid-CretaceousKachinAmber(Orthoptera:Tridactylidae),文中报道了距今约一亿年前的白垩纪缅甸琥珀中新发现的两种蚤蝼记录。

图1,Amberotridactyluschenigen.etsp.nov.DuetXu,和Cascogryllussetosussp.nov.DuetXu,

蚤蝼科(Tridactylidae)属于直翅目蝗亚目(Orthoptera:Caelifera),是一类形态奇特的小型昆虫,通常在潮湿地区的水边挖掘潜穴生活,共有10属余种,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之外的各地理区。分子数据证实,蚤蝼科所属的蚤蝼总科(Tridactyloidea)是直翅目蝗亚目的基干类群,相关化石数据对于理解直翅目早期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此前报道的化石记录非常稀少,仅有14属15种记录,其中缅甸琥珀中5属5种。本研究中报道的蚤蝼新属种,丰富了我们对这一类群多样性发展的认识。

现生蚤蝼分为Tridactylinae和Dentridactylinae两亚科,后者后足跗节末端有一个附加的小齿突。此外有一化石亚科Mongoloxylinae,以复杂的翅脉和较原始的生殖结构区别于另外的类型。

图2:Amberotridactyluschenigen.etsp.nov.DuetXu,

右图A,B:翅脉及示意图;C:前足内侧视示意图,胫节具有4个小爪;D,E,F:后足胫节末端及跗节侧视,可以观察到胫节背侧锯齿状,无游泳板,跗节末端刃状无附加的小齿突(asp.端刺,sasp.亚端刺,metatarsus后足跗节),线段比例尺为0.2mm。

本研究中的新属新种Amberotridactyluschenigen.etsp.nov.DuetXu,可以归入Tridactylinae亚科,此前缅甸琥珀中仅有Dentridactylinae和Mongoloxylinae的发现,A.cheni是该亚科目前最早的化石记录,可以证明蚤蝼科现生两亚科(Tridactylinae和Dentridactylinae)早在白垩纪中期已发生分化(图2)。另一标本归入CascogryllusPoinar,,与模式种区别在于9节触角不成对的前胸腹板突(图3)。

图3:Cascogryllussetosussp.nov.DuetXu,

右图A,B:翅脉及示意图;C:前足外侧视示意图,胫节具有4个小爪;D,中足外侧视示意图;E,F:近等长的尾须及肛侧板突,线段比例尺为0.2mm。

大多属现生蚤蝼聚集生活于潮湿的土壤或者水边,它们利用开掘足和前胸背板在土壤表面建造较浅的潜穴,遇到危险时它们躲藏在其中,或者使用强有力的后足向水中跳跃快速逃离。为了适应水边的生活环境,绝大多数现生蚤蝼后足胫节上具有数对游泳板(图4),在水面上跳跃时游泳板张开增大升力。此前的研究发现白垩纪时期蚤蝼普遍缺乏游泳板,未发生这种适应性特化。本次报道的新属种不发育游泳板,说明了白垩纪蚤蝼和水体的关系并不密切,习性可能和现生Dentridactylus属的相似,这进一步揭示了它们与现生类型的生态差异。

图4.现生蚤蝼Xyamuta的游泳板(左图中红色箭头指向,左图为左侧视,右图中为后足背视),图引自Gunther()

我院包童助理教授古生物团队级硕士生杜旭恒为本论文第一作者;该研究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团队合作完成,研究得到中科院战略先导B类项目(编号:XDB)、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和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No.)的联合资助。

文章链接:XuhengDu,ChunpengXu,LiyuanZhang..Twonewpygmymolecricketsfrommid-CretaceousKachinamberofnorthernMyanmar(Orthoptera:Tridactyloidea:Tridactylidae),CretaceousResearch.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poa.com/rzhp/95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琥珀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