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餐盘而没有食欲
有结婚戒指,但爱情至少已有三百年
未获回报。
这里有一把扇子——粉红的脸蛋哪里去了?
这里有几把剑——愤怒哪里去了?
黄昏时分鲁特琴的弦音不再响起。
因为永恒缺货
一万件古物在这里聚合。
——辛波斯卡《博物馆》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的这首著名的诗中,博物馆里古老的物件凝聚着历史的遗痕,物品还在,人却消逝。博物馆将参观它的人和古老的历史文化相连。它是现代社会中的一块琥珀,在飞奔的时代下,凝固住时光的珍藏。它也是一片不可多得的文化空间,让现代人能够静下心来,与历史对话,与美对话,与自我对话。跟着本期的JIC周末书单,去逛逛博物馆吧,永恒缺货的古物在这里聚合。JIC周末书单年第20期01
(点击图片,购买预售签名版,预计7月中旬发货)
《我是故宫“看门人”》
单霁翔
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4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中重要的文化空间,而见证着中国历史变换的故宫博物院,本身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标志。守护这样一个文化空间,挖掘它的文化价值,让几百年的历史鲜活起来,让公众得以走近它、走进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网红院长”,故宫博物院前馆长单霁翔,被称为“第一个走遍故宫间古建筑房屋的院长”“第一个将故宫藏品数量精确到个位数的院长”。在这本书中,他分享了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期间,如何探索新的文化传播模式,让故宫文化走近人们的生活,让人们走进博物馆。跟着单院长看故宫,可以解锁很多好玩的问题:故宫里如何长出故宫猫?故宫里有多少井盖儿?故宫的文创开发是怎么做出来的?《国家宝藏》节目台前幕后有怎样的故事?在这本书里找答案吧。02
(点击图片,8折购书)
《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
张经纬
著
铁葫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12
在博物馆里,历史不再是距离我们遥远的虚无缥缈的存在,而是被一件件文物所见证和记录的、真实发生的事情。用文物来讲述中国历史,能够打开一个更加生动的世界——玉器讲述着中国的史前文明,青铜重器能追溯周代的江南,唐代的茶叶和瓷器则透露着茶马古道的线索。这本书来源于上海博物馆馆员张经纬近十年在博物馆的探索与体会。在与参观者接触、担任讲解的过程中,作者逐渐摸索出一个面向普通读者的、用文物串联起的整个中国史的脉络。阅读之后,在下次参观博物馆时,可能就不那么望而生畏了。03
(点击图片,8折购书)
《定名与相知》
副标题:博物馆参观记
扬之水
著
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
“定名,解决的是‘物’的问题,即作为物,它的名称与用途。相知,解决的是‘文’的问题,即它承载的文化信息究竟是什么。”从事多年名物研究的作者扬之水这样解释本书标题中的两个词,这正是文物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层面。本书收录了作者在各地博物馆参观所得的十一篇文章,七十多家博物馆,四百余幅器物的照片,引领读者走进文物的繁华世界,用文字凝固物之美、时间的印记、历史的片段和生活的诗意。漫游博物馆,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04
(点击图片,8折购书)
《见信如晤》
副标题:私密信件博物馆
[英]肖恩·亚瑟
著
冯倩珠
译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6
我们通常在博物馆中期待看到的,是具有历史积淀的文物。但在这本书中,人们的私人信件,也可以组成一座博物馆——他们讲述的是关于个人的历史。女王、巨星、总统、诗人、作家、科学家……那些常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公众人物,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之外,也许有着不为人知的眼泪与欢笑,快乐与痛苦。这些私人信件包括海明威给好友的写作建议信,达芬奇的求职信,科学顽童费曼先生写给亡妻的情书等等,它们承载着写信人的经历、情感与思索,从“车、马、邮件都慢”的年代穿越而来,与读信人的心获得共振。05
(点击图片,8折购书)
《心碎博物馆》
副标题:人类失恋心理学研究标本
[克罗地亚]奥林卡·维斯蒂卡/德拉任·格鲁比希奇
著
王绍祥
译
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10
爱情甜蜜美好,也脆弱易逝。当爱情已经消逝,是否跟它从未存在过一样?年,一对克罗地亚艺术家情侣分手之后,选择了以展览的形式纪念这段逝去的恋情。他们建立了心碎博物馆,展出了那些恋旧的人不舍丢弃的东西。这些标志着相爱经历的信物,好像凝固住了恋人的回忆,爱情已逝,而信物永存。这本书收录了心碎博物馆中的件爱的信物,每件物品都讲述了一个独特而感人的爱情故事。在这些人类爱情样本中,你能感受到爱的甜蜜与心碎,也许也能够更明白,如何获得爱情,又如何面对失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