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琥珀 > 人造琥珀 > 正文 > 正文

声声驼铃响彻汉唐,丝绸之路的行舟胡汉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4/5 14:37:25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m.39.net/pf/a_4580330.html

引言

漠漠黄沙之中,有一种声音在历史的轮回中响彻千年,那便是清脆、响亮的驼铃声。秦汉时期,中原和西域,相隔万里,两地之间,山川与沙漠接连不断。要想沟通中原与西域,促进两地各方面的融合与交流,必须克服这种自然上的重重阻碍。

骆驼作为沟通中原和西域的使者,自此踏上了与黄沙为伴的历史旅途。汉朝时期,丝绸之路还处于开拓时期,后来经过几百年的沉淀,直到唐朝,两地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状态。而这种文明交流的背后,我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角色,那就是往返于中原和西域的骆驼。

一、身负重担,步履维艰,汉朝骆驼初登场

根据历史考证,在我国,最早的骆驼形象出现在战国中期的楚国。而在西亚和东亚的各种艺术表现中,出现最多的是单峰骆驼,而在我国古代,在各种文物或文献记载中,多为双峰骆驼,这也是中原和西亚等地区骆驼上的差别之处。在陆贾《新语·道基》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夫驴、骡、骆、犀、象、玳瑁、琥珀、珊瑚、翠羽、珠玉,山生水藏,择地而居。”可见在汉朝时期,骆驼并非是中原所有,来自一些北方的游牧民族。而在汉武帝征战西域的过程中,文献记录里也提到了俘获了很多西域骆驼,例如在《汉书》中记载到“南单于遣使诣阙,奉藩称臣,入居于云中,遣使上书,献骆驼二头,文马十匹。”

在汉朝时期,骆驼作为牲畜,主要是用于战争,用于驼运粮草,或者在紧急情况下充做军粮,众所周知,骆驼的肉、奶均可食用,所以在条件极为严苛的环境中,部队携带骆驼参加战争,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根据史书记载,汉武帝也说过,战役中大多采用骆驼运输粮草,尤其是在与西域的战役中,骆驼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相比于马,能够应对严苛的边塞环境。

后来,少数民族大月氏的势力逐渐壮大,为了联合大月氏对抗匈奴,汉武帝征集了一些使者,专门出使大月氏,张骞就在其中。而这次出使,张骞可谓是历经多重艰难险阻,最终打通了丝绸之路。众多使者出使大月氏,对于交通工具有着深层次的考量,路途长远加之气候环境十分的恶劣,骆驼是首选,骆驼可以在沙漠中不间断行进数日,其驼掌十分宽大,易于在沙漠中行走,其独特的“储水”功能,可以应对干旱的沙漠环境,其耳朵内部毛发较多,可以很好的应对风沙。综合这些因素,出使西域,骆驼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虽说张骞等人一开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与西亚地区的贸易,只是纯粹的军事目的,但是他们为之后的丝绸之路开拓了道路,而骆驼作为出使西域的交通工具,发挥了无可替代之作用。

二、唐朝胡商人数众多,丝绸路上,骆驼队伍再壮大

经过几百年,无数中原和西域商人的开拓,到唐代,中原和西域之间,商业贸易极为繁荣。而一个新的商人团体出现了,那就是胡商。他们绝大多数是粟特人。在《魏书·康国传》中也有对粟特族人的记载:“其王本姓温,月氏人也。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其国。枝庶各分王,故康国左右诸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粟特人十分具有商业头脑,内部也很团结,他们也是沟通中原和西域的使者。

唐朝时期,官府对粟特族人也实行统一的管理,将粟特人大致分为常住人口以及临时居住人口,可见那时对于商业的政策还是很宽容的,对于粟特人也十分的包容。由于粟特人经常往来于西域和中原,从事贸易活动,加之唐朝很包容的文化政策,这些商人都以自己是粟特族人而感到自豪,也形成了民族之间水乳交融的良好局面。

粟特人大多聚集在中原和西域沟通的要道,泽拉夫善河流域附近。随着粟特族人数目的不断壮大,中原和西域之间,来往人数增多,而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骆驼,需求量也更大。所以在唐朝,街面上随处可见的是骑着骆驼的胡商。

除了对粟特人进行统一的管理,朝廷还对骆驼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其机构有太仆寺、驾部等,甚至出台了很多保护骆驼的政策,比如不准私杀骆驼,只能让其自然死亡,或者在其快死亡的时候,合理利用,对于私杀骆驼,制定了严格的惩罚制度,一旦发现私杀,会受到严厉的仗刑,自此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骆驼管理体系。

唐朝政府骆驼的来源主要是地方的进贡以及经略西域所得,每年可达万头之多,这些骆驼会被地方登记造册,然后上报朝廷,之后由专门的机构管理。可见朝廷对骆驼还是十分重视的。而这些骆驼除了商业用途之外,还用于军事战争,因为和马相比,骆驼耐性更强,能够运输更多的战争物资,而且在沙漠中,骆驼能够寻找到水源,预知潜在的危险,可以说在沙漠战争中,骆驼是中原人得力的助手。所以,在征讨其他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庞大的骆驼队伍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一些出土的唐朝文物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骆驼形象。可见在唐朝,骆驼与人的关系极为密切,从原先的外来牲畜,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熟知。因此,唐朝就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以粟特人为主,夹杂着其他的族人,牵着骆驼,年复一年的穿过狭长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面风沙,迎来一个又一个寒来暑往。

虽说在唐朝人的农业生产中,骆驼使用的并不多,主要还是牛,而其在商业中的地位就如同牛在农业中的地位一样,不可替代。正是骑着骆驼的粟特族人,频繁来往于中西之间,促进了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交流。骆驼作为主要的交通驮具,输入与输出各种文化迥异的商品,促进中原和西亚、中亚文明的交流,缓慢行进的骆驼队伍,历史河流中,忽远忽近的驼铃,承载的更多的是历史的厚重感。

三、海上丝绸之路开疆拓土,骆驼队伍逐渐成为后备军

唐宋时期,伴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也迎来了极大的繁荣。史书《唐大诏令集》中记载“伊吾(今哈密)之右,商旅相继,职贡不绝。”可见当时海陆贸易都极为繁荣。在安史之乱之后,中原人对于少数民族的排斥情绪大增,所以那时候,粟特族商人来往中原有了很多限制,相比之前,粟特族族商人的数量也减少了很多。

随着商人主力军减少,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骆驼,需求量也减少了。那时,骆驼主要扮演的是后备军的角色。但是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骆驼依然是主要农牧牲畜。就拿敦煌地区为例,当地就有饲养骆驼的习惯,饲养的骆驼主要用作农耕或者交通工具。后来在敦煌地区出土的相关文物中,出现了不少胡商牵骆驼的形象。之后的中原和西域之间由于战乱的因素,商业往来也时断时续,商人们为了规避战争,从事两地商业往来的人逐渐减少,沙漠中,也少了很多骆驼的身影。

而海上丝绸之路更多的交通工具是船只,和陆地使用骆驼不一样,唐宋时期,造船技术的发展,加之海岸线狭长且有很多不冻港等因素,朝廷极力开展海上贸易,海上贸易的繁荣,也促进了中国与其他临海国家的交往与交流。此时,朝廷贸易政策更加偏向于海上,所以逐渐减少对西域之间的贸易往来。而民间自发的商业往来并没有断过,中原和西域也一直紧密联系着。

结语

汉朝时期,骆驼主要用于军事,作为军事物资,而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拓展,骆驼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变化,到唐朝时期,大量出现的骆驼更多是一种经济象征,是商业经济的缩影,象征着繁荣的商业贸易。在整个古代丝绸之路中,骆驼是一个被很多人所忽略的角色。它为中原与中亚、西亚的文明交流搭建了桥梁,帮助来往的商旅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

其历史贡献可谓巨大,骆驼凝聚的是一种坚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与勤劳、友善的古代劳动人人民的精神相契合。也正是这种开拓进取、接纳与包容的精神促进了两地文化的交流,促进两地民族的融合。而一头头缓慢穿行在沙漠中的骆驼也正是中原和西域两地微妙的纽带,承载的是两地人民深厚的情感。当今时代,21世纪,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将会迎来复苏和繁荣,而我们应该保持这种坚毅、勤劳的品格,自觉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联系,加深与其他民族人民的交流。

参考文献:

《汉书》

《新语·道基》

《唐大诏令集》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poa.com/rzhp/122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琥珀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